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课文及知识点锦集三篇

| 三年级上册 |

【www.gztgad.com--三年级上册】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课文及知识点篇1

一、多音字。在线字典查询???

干gān(?)?种zhǒng(?)?磨mó(?)

干gàn(?)?种zhòng(?)?磨mò(?)???

二、找出四对近义词写在括号中。?

兴奋?礼物?保存?草料?节俭?保管?杂粮?高兴?节约?礼品?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猴_________?,?地说:“请跟我来。”???

(2)老人?_________,?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

(3)小猪看着_________的麦子,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他_________地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又做成_________的食品。???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麦子?

(?)的食品?

(?)地喊?

(?)地说???

(?)的麦粒?

(?)的样子?

(?)地看?

(?)地吃???

五、排列句子顺序。?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道彩虹挂在天空。蝉叫起来了,蜘蛛又坐在网上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越打越响,哗,哗,哗,下起大雨来了。?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雨越下越大,往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课文及知识点篇2

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

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

小牛捧起饱满的麦粒,看了又看,心想:多好的麦子呀,我要先把它保存起来,等家里的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再慢慢吃这好东西。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小牛经常把那袋麦子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

小猴呢,他觉得面前的这袋麦子上等的麦种,便把一口袋麦子全种下了地。

一年以后,土地爷爷又来拜访小猪、小牛和小猴。

他先到小猪家,小猪说:“感谢您去年送给我那袋麦子,让我吃到了好吃的东西。”说着,不由得舔了舔舌头。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

告别了小猪,土地爷爷来到小牛家。小牛告诉老人:“去年您送我的麦子至今还没吃完呢。”小牛抱出那只口袋,里面仍有半袋麦子。老人点点头。

后,土地爷爷又来到小猴家。谈起去年那口袋麦子,小猴拉着老人的手,神秘地说:“请跟我来。”

土地爷爷跟着小猴到里屋一看,啊,麦囤里堆得满满的。小猴说:“我把麦子种下了地,这都是我的收获。您带一些回家吧。”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

字词:

礼物、黄灿灿、麦子、馒头、烙饼、迫不及待、面粉、食品、饱满、麦粒、杂粮、发霉、虫蛀、麦种、憨厚、舔、神秘、麦囤、收获、聪明

重点句子:

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

土地爷爷跟着小猴到里屋一看,啊,麦囤里堆得满满的。小猴说:“我把麦子种下了地,这都是我的收获。您带一些回家吧。”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课文及知识点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是《三袋麦子》(板书:齐读,指导“麦”字上下结构,竖在竖中线上,“子”轻声)

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老师提出的要求:先读课后生字,再读课文,边读边标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2、出示词语

馒头、憨厚、搬、节俭

防止、拜访、仍

虫蛀、至今

3、自读

4、细心的同学找找各组加点字有什么共同点?

5、指名读

三、再读课文

1、提出要求:把课文读流利,不唱读,不复读

2、学生自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

4、评价,奖励

四、三读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一些词语意思呢

2、学生自读

3、交流

烙饼:在热锅上烫熟的饼,本课指小猪做的小麦面饼。

发霉:指小麦生了霉菌。

虫蛀:被虫咬坏。

麦囤:存放较多粮食的器具。

五、表演朗读:

1、读了这个故事,在小猪、小牛、小猴中你喜欢哪一个呀,为什么?

2、指导口述

3、戴头饰到讲台边表演边朗读

六、指导写字

1、同学们,你们能介绍一下这课中的生字你是怎么记的吗?

2、学生口述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本文来源:http://www.gztgad.com/jiaocaidanyuan/24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