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评课稿锦集四篇

| 二年级 |

【www.gztgad.com--二年级】

二年级评课稿1

  今天,有幸聆听了***老师的《红领巾真好》这堂课,觉得***老师人长得真漂亮,声音真好听,对学生真温柔,在此我也想说声“***老师真好”!你们年轻真好!

  《红领巾真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以环保为主题。本课是一首清新优美的儿童诗,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语言生动活泼。整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泼、动人的画面,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与爱的赞歌。***老师今天进行的公开教学是第一课时。在这里我谈谈对这课时的一些想法:

  一、重点突出,夯实基础

  二年级第一学段仍然强调识字写字是重点。这篇课文的生字较少,教学时,***老师舍得花时间抓好识字、记字、理解词语的环节,课堂采用多种形式识字记字,例如:个人读,小组读,摘苹果的游戏,随文读,特别是“巢”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在音形画的配合下的视频,形象生动,利于学生理解识记。词语认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在教学“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由此理解字的构造特点,偏旁表义的情况。

  二、读中理解,注重语用

  虽然这首是只有3节,很简单,但***老师教的却不简单。在词语教学环节中,***老师就赋予词语感情色彩,特别注意读好“叽叽喳喳、扑棱棱、机灵”这些重点词,读好语气,读出感情。读课文时,至少读了3遍,不同的读书都有不同的要求。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初读儿歌,注重字音,让学生用生字组词,做到字不离词;再读儿歌,在句子中理解词语,AABB式词语,做到了词不离句。例如,对“叽叽喳喳”的理解,四张小口放在一起很热闹,用儿歌的形式进行;又如:对“蓬松”的理解,先出示图片进行理解,再让学生联系生活,组词语理解:蓬松”的()。这样让学生做到生活与语文的有机结合,语用理念得到彰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读儿歌,让学生思考,红领巾为什么要放鸟巢呢?红领巾究竟指的谁?读完以后,大家都明白了,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就这样既回答了开始读题时提出的问题,又干脆利落的点明课题,回应全文,完成了第一课时读文识字的任务。

  三书写指导,步步到位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书写基础,但是***老师还是进行了很扎实的书写指导:看结构,看高低,学生书空。别看本节课***老师只选取了“跃”和“捉”二个字进行书写指导,她是有深意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足字旁和足字进行区别,突出书写重点笔画,为学生能写出正确、美观、大气的字打下基础,养成习惯。

  这是一堂成功的课,但是我还要在鸡蛋里挑一丁点骨头。“扑棱棱”是个象声词,它是有小鸟扇动翅膀发出的声音,老师在课堂上可否让孩子也扇动一下双臂“扑棱棱”一下,既用肢体语言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能让孩子们放松一下?

二年级评课稿2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亲自体验天平,学生很可能看不清老师的演示。因此,网络资源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通过课件的演示,我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清晰的演示过程。由于这种经验,使学习过程变得简单,易于理解传统教学质量单位,重点一般是单位转换,教学往往采用教学记忆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见的质量单位,可以正确转换单位之间的教学任务。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经常会开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公斤,王老师重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克与kg理解的教学重点是1kg、1克多重的概念,既注重数学事实,又注重数学经验。因此,在克的理解中,我反复让学生权衡、估计、称重,找到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觉和经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未来学会生存的必备技能。克和公斤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经过眼睛清晰的观察、耳朵倾听、大脑思维、口腔表达、手操作、精神感知,即逐渐形成自己的身体经验、经验,将沉淀在学生的心中。

二年级评课稿3

  《克与千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内容,是学习质量单位“吨”的基础。“克”和“千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者结合教材能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猜、掂、比、称等活动,使学生具体地感知,从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

  教者不但精心备课,课件制作巧妙,而且课前准备充分,不仅有足够的2分硬币、回形针、黄豆、鸡蛋、盘秤等教学具,还让学生带回一些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物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教者运用情境教学法,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苹果让学生说哪个重、哪个轻;再通过猜两个大小相当苹果的重量,使学生明确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并让学生掌握用秤称物品的"方法。在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找生活中1克和1千克的物品,并分别用手掂一掂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说说感觉怎么样,加深学生对克与千克的感性认识,知道克和千克的关系,强化1千克=1000克。

  设计的巩固练习有1、小组说说自带物品各有多少重;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3、在()里填上>、<、或=;4、判断题;5、谁抓得准(以组为单位)不用称看谁拿的最接近1千克;练习的形式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加深对克与千克的理解。

  这节课板书简明清晰、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教者特别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二年级评课稿4

  在研修平台上,我认真地观摩了杨老师执教的《克与千克》一课,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教师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学生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课堂进行地非常流畅,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我仔细进行观摩和学习,发现了不少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教学设计

  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质量单位,对于“克与千克”的知识,教师进行了大量地课前调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克与千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克和1千克的概念,还没有对它们深刻地认识。对于学情分析,教师把握比较到位,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教学设计注重动手、动脑、动口能力的培养,建议教学目标能够按照三维目标分开描述更好一些。

  二、教学过程

  杨老师选择《克和千克》这节抽象性比较强的课,我认为勇气可嘉。教学环节比较清晰流畅,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但课堂节奏的把握不是很好,时间安排上个别环节可以再紧凑一些就更好。

  新课一开始,杨老师就充分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背一背游戏,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物体有轻有重。课堂中密切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本课信息技术较好地为教学服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还将学生收集的资料也加入课件之中,让资料得到更加重复的体现,课件内容上还可以再精益求精些。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尽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如果语言再富有感染力会更好,这样课堂会更富吸引力。

  三、教学效果

  杨教师不断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品尝成功的快乐,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学生比较投入。较好的把握教学的脉络,攻破教学重难点,学生在自主活动的中加深了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理解,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效果较好。调动学生调查丰富信息,灵活、自然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四、技术规范

  视频拍摄声画同步,但画面清晰度不够。

  总之,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学,活中研”的特点,值得我学习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gztgad.com/xiaoxuezuowen/258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