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名人故事【五篇】

| 名人故事 |

【www.gztgad.com--名人故事】

第1篇: 毛泽东的名人故事

      1948年5月1日,毛泽东致信香港民革中央***李济深和民盟负责人沈钧儒,信中写道:“弟已拟了一个草案,另件奉陈,以上诸点是否适当,敬请二兄详加考虑,予以指教。”在给陈嘉庚的信中说:“为此亟待各民主党派及各界领袖共同商讨。先生南侨硕望,谨请命驾北来,参加会议,肃电欢迎,并祈赐复。”在给司徒美堂先生信中说:“至盼先生摒档公务早日回国,莅临解放区参加会议。”对于这些民主人士,毛泽东用了几个极为谦逊的词,如“弟”“予以指教”“并祈赐复”“至盼”等,谦虚之情跃然纸上。

     1949年6月,毛泽东再次诚邀宋庆龄,写道:“庆龄先生: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匆却为盼!”信中的谦词——“违教”“仰望”“趋前致候”“敬希命驾”“就近请教”“至祈匆却为盼”等,字字彰显出毛泽东为人的谦恭和对革命事业的孜孜以求。

      谦虚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谋略,更是一种智慧。从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的谦虚风范可以看出,“谦虚”,蕴涵了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宗旨、奋斗目标和作风风范等极为丰富的时代要求,开拓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走向执政地位的新视野和新境界。

第2篇: 毛泽东的名人故事

  有轿车不坐

  老红军杨辛克,贵州松桃人。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毛***的警卫员。后任抗大学员、八路军129师358旅教育干事、指导员、公安总局科长、豫西地区副专员、贵州省工业厅副厅长、省经委副主任。1983年6月,杨辛克同志向我回忆起抗日战争时期毛***在延安坐车还是骑马而引发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央领导到哪里都是骑马或步行。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警卫战士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

  可是没料到,在分配车时,毛***提出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照顾年龄较大的同志。

  尽管大家都希望配给毛***一辆轿车,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一台配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老总,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

  一次,毛***骑马去枣园开会,在回来的途中,马突然受惊,将***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左手摔伤了,手腕肿起老高。担任警卫员的辛克既着急,又害怕。***见他紧张,一边安慰他,一边把马缰绳递到他的手中,自己步行回到了延安。

  出事以后,朱老总和“五老”都要把车让给毛***坐,甚至把车都开到***跟前来了,全让***给“撵”了回去。

第3篇: 毛泽东的名人故事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是啊,年少的时光美好且短暂,如果不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那青春才是真的被辜负了。韶华不为少年留,没有人可以永远年少。正因如此,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也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不如我们一起穿越回过去,“看一看”年少青春的伟人们在做什么,听一听他们都有哪些童年的故事。

  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的毛泽东,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

  祖父毛翼臣,名恩普,是个老实厚道的农民。1878年与哥哥毛德臣分家,从韶山东搬到了韶山冲的上南岸,建了五间茅草屋。他的一生都为贫穷所困,后来连祖上留下的部分田产也都典当出去了。

  父亲毛顺生,名贻昌,1870年生。与祖辈不同的是,他上过几年私塾,还在湘军中当过几年兵,很有些见识。毛顺生善持家务又勤于劳作,很快就赎回了父亲典当出去的田产,并新置了一些水田。他还在原有房基上十多间瓦房,这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毛泽东故居”的样子。

  母亲文七妹,原名文素勤,湘乡县唐家坨(后改为棠佳阁)人。文氏勤劳、勇敢、贤惠,遇有灾荒之年,她总会送些米面给贫苦乡邻。后来,毛泽东在谈到母亲时说:“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亲就是这后一种人。”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的这个习惯也是从童年时养成的。在私塾读书的前两年,他就从《三字经》读起,渐至《百家姓》《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典。毛泽东读书时特殊的习惯,那就是读书从不读出声音来。当时的塾师邹培春要给他“点书(圈点书籍)”,他说,您老人家不要点,省得费累。塾师说你特地来读书,不点读怎么行呢。毛泽东笑了笑说,您不要点,我都能背下来。先生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没有点的书,他也可以读懂看会——好学的毛泽东一直在通过翻阅《康熙字典》自学。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至今还保存着毛泽东小时候读过的《诗经》和《论语》。

  在读完六年的私塾后,父亲就让毛泽东回乡务农了。白天时,他同成年人一起在田间劳动,晚上替父亲记账。在繁忙的劳作之余,他抽出一切时间来读书,不知疲倦地汲取着书籍带来的力量和养分。童年的秉烛夜读,养成了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的阅读习惯。

  有一天,一个问题突然跳入毛泽东的脑海中,令他困扰不已:中国传统的小说主要人物大都是帝王将相或者才子佳人,极少见之有以农民为主角的。经过一番认真深入的思考,他终于想通了——原来这些小说颂扬的都是那些统治阶层的人,他们是不必种地的。因此,主角的光环怎能落到这些辛劳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头上呢?!

  毛泽东与文家表兄文运昌最是相投。文运昌长毛泽东9岁,在毛泽东辍学务农时,正是他劝说表弟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又将自己早已读过的《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推荐给表弟毛泽东。正是这两本书刊,拓宽了少年毛泽东的视野,他后来说:“这些书刊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那时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我当时认为他是进步的。”阅读这些进步书刊,再加上自己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思考,更加坚定了少年毛泽东要为天下穷苦大众谋福祉的决心。

第4篇: 毛泽东的名人故事

  第一次牙牙学语,第一次上学读书,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大海……我们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面对众多的第一次,我们或惊奇,或困惑,或兴奋,或满足。正是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们或重要或不重要,有的已成为我们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痕迹,是岁月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正如我们每个人一样,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人生中也有许多的“第一次”。但不同于21世纪的我们,毛泽东人生中众多的“第一次”是属于他那一辈的时代印记。

  读完《毛泽东的81个第一次》,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回到属于他的那个时代。毛泽东少年时期,中国大地军阀割据,战火纷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呼号,遍寻救世良方,毛泽东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毛泽东青年时期,中国大地上革命风起云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彻底推翻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晚年时期,带领全国人民战天斗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敢叫日月换新天。

  此书通过毛泽东一生中众多的“第一次”,对亲人、对战友、对人民,甚至对敌人纷繁复杂的感情,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毛泽东,了解毛泽东不同常人的非凡伟大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伟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属于他的那个时代的血与火。正是这些非凡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这些“第一次”深深影响着毛泽东,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着全世界。

  伟人的“第一次”,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求学就业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与教育意义。我们无法达到他那样的高度,但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可以从中获得启示,汲取精神的力量,激发斗志,以昂扬向上的姿态步入社会,去拼搏奋斗,达到成功的彼岸。

第5篇: 毛泽东的名人故事

    亲手工作算自己的劳动

  四川阆中人熊云,1933年参加红军,曾任中央军委机要科译电员,华北特种兵新建工厂政委。1983年6月,我还在编辑《星火燎原》的时候,听他讲了毛***在延安参加大型生产运动时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1942年底,延安大规模生产运动开始后,毛***更加忙碌。他有一个习惯,喜欢晚上工作,有时候忙碌是通宵。这样,毛***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在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中,他经常忙碌一晚,第二天下午照常和中央机关的同志一起去工作。

  当时熊云在中央机要科当译电员,和***一起住在枣园。枣园有一排窑洞,用两面墙隔成三个院,***住在北边的院子里,机要科住在中间的院子里。

  机要科的同志们看到***工作那么忙,休息时间却那么少,很担心他累坏了身体。趁***到地上去的时候,他们几个机要员一合计,就抢着跑到***面前,提出帮他挖地。***慈祥地笑了笑,看着他们这群十六七岁的年轻人,挥手示意不让他们帮忙,并说:你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就这样,毛***花了几个下午,亲手挖了两亩多地,在地上浇了水,施肥,种了番茄、辣椒等蔬菜。不久,绿色的蔬菜和丰富的果实使枣园的后山坡更加美丽。

  看着这丰收的景象,中央机要科的同志们非常感慨,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毛***辛勤劳动的汗水!

本文来源:http://www.gztgad.com/sucaijilei/243076/

    热门标签

    HOT